赵长河特级教师工作室2022年第一期读书分享会成功举办!2022年2月12日,赵长河特级教师工作室举办线上读书分享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教师参与活动并互动提问。 第一期读书分享会两位主讲人,是中山市实验中学的刘卫平老师和杭州市下沙中学的刘锦华老师。他们分别分享了刘淼的《作文心理学》和孙绍振的《月迷津渡》这两本书的阅读心得。 赵长河特级教师工作室于2019年由北京市丰台区教委命名成立,教师成员来自人大附丰台学校、北京十二中、北京十中、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首都师大云岗中学、首经贸附属中学、北京市大成学校、北京市东铁营一中等8所北京市市区级示范性高中。后续工作室队伍不断壮大,又吸引了来自北京市其它区以及全国各省市包括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内的26名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加盟。工作室目前有43名成员,另有38名包含高校教授、语文报刊编辑在内的特约专家。 工作室以“语用化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主张,出版专著《语用化语文教学》(赵长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陈海印)和编著《高中语文(必修上)单元作文过程指导》(赵长河主编)等。工作室组建以来,成员成长迅速,共获得包括第十二届四方杯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埸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各级赛课奖项40余项,发表各层级论文200余篇。 中山市实验中学的刘卫平老师,在分享北京师范大学刘淼教授的《作文心理学》阅读心得的同时,阐述了自己的作文教学观点和策略。 首先,刘卫平老师介绍了这本书的核心主张和功用,即揭示学生作文时的心理,探讨作文要素,为作文教学与作文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验依据。《作文心理学》全书共分“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编。刘老师的讲座从作文要素、作文方式、作文能力、作文训练,以及作文内容这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作文要素——思写一体化。卫平老师介绍道,作文是一个将无序的客观现象转化为有序的精神产品文章的思维过程,由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这两部分组成。把握作文中思维与语言这两个关键点,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至关重要。所以,既要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多训练表达能力。第二部分,作文方式——说写一体化。卫平老师提醒各位老师,要在关注学生书面作文训练之外,同步操练口头表述,例如使用个人口述和同学讨论等方式。以口头作文带动书面写作,能帮助学生理清“怎样想”、“怎样讲”的问题,从而降低书面作文的难度。第三部分,作文能力——分解专项训练。刘老师指出书中将作文能力分为两类,一是基本能力,二是专门能力,可从观察、分析、比较、推理、联想、想象等基本能力点着手训练。刘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补充了拟题和搭建框架的能力。他建议针对这些能力点,进行有序化、常态化、专项化的教学,从审题、立意、积累材料、选材、组材、选词炼句、修改等角度逐一落实。第四部分,作文训练——多重水平加工理论。卫平老师指出该理论认为作文是一个多重加工、多重水平的行为,写作中伴随着各加工水平之间的综合。因此,他建议各位老师跳出一劳永逸的认知误区,在作文教学进行螺旋回环式的训练,逐步让学生达到能自动化心理加工的水平,进而形成稳定的表达技能。第五部分,作文内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针对书中这一理论,卫平老师归纳道: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迁移产生的。因而,务必要实施读写一体化,借阅读为写作提供迁移的支架。刘老师建议大家采用写作性阅读和阅读性写作,即组织批注式、思维导图式、多重读式等形式的阅读,并适时根据经典的句段篇仿写。 最后,刘卫平老师分享了自己将哲学思想和素材融入作文教学,从源头开阔学生思辨认知的尝试。 刘卫平老师的分享,基于《作文心理学》中的理论知识,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案例,体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新。 杭州市下沙中学的刘锦华老师围绕孙绍振教授的古诗解读思想,分享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月迷津渡》一书的阅读心得。 锦华老师的分享,从古典诗歌的外在音韵美切入。他以杜牧《清明》这首诗为例,通过去掉每句诗前面几字的方法,启发各位老师关注诗歌的押韵情况,进而阐明古典诗歌的音韵美取决于最后三个字。 在古典诗歌的内在美方面,锦华老师分别从情感与想象,情感变动以及“无动于衷”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古典诗歌的精彩之处,往往在于其蕴含着诗人的情感特质,且能够引起读者适切的想象。他以《咏柳》为例,提醒各位老师,意象不是景象,也并非客观对象,而是客观的一个特征和主体情感特征的结合。此外,诗歌用词也有基于汉语结构和文化心理而联想的特点。 刘锦华老师指出分析古典抒情诗歌就是要分析感情,而分析情感就是要分析其动态,因而在古诗解读系中要时刻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动。他例举了孟浩然的《春晓》、杜牧的《山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以及杜牧的《清明》这四首耳熟能详的作品,让大家明白诗歌的经典性常常是由情感的变动所成就的。成就经典诗歌的第三项内在因素最为深邃,在于诗人的“无动于衷”——也就是诗人的内心毫无波澜,情感始终保持不变。例如在《江雪》中,柳宗元已然进入佛教禅宗的“入定”境界了;《饮酒》中,陶渊明进入了没有自我心理负担的境界。 接下来,刘锦华老师指出,古典诗歌情感变动的两个显性标志,在于绝句第三句的语气变化和感知交替。绝句的第三句常常有否定、感叹、疑问等语气变化,若是改为陈述到底则韵味大减;绝句的第三句也常常因感知交替而愈益精彩,表现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之间的切换,或是动静态之间的切换。锦华老师以李白《下江陵》、王维《鸟鸣涧》为正例,杜甫《绝句》为反例进行了说明。 刘锦华老师的分享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提纲挈领,为孙绍振教授古诗解读系列指明了学习方向,大大启发了在线参与的老师们。大家纷纷留言表示,这次读书分享会提升了他们研读《月迷津渡》一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研读孙绍振教授所撰书籍的信心。 两位刘老师的分享准备充分,讲述精彩,工作室老师们深受启发,收获满满: 北京八中田姝老师:以往我们会忽视掉学生的个体差异,原来写作前进行口述作文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文本解读是语文突围的路径”,“要学会从诗文中提出问题”,借助孙绍振教授独特的解读视角,我更明确了如何从“景语”之中找出“情语”。 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学吕秋艳老师:在最正确的地方,打最深的井。刘卫平老师的分享让我感触颇多:一是高阶思维训练,加强微写作、仿写等的训练。二是口述作文,说写转换,丰富认知,开启思维。三是解决思想来源,增加哲学主题的构想。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北塘学校杨莹老师:在本人学习和讲授古诗词时,常常落入浮于言语表面的肤浅境界。孙绍振教授的《月迷津渡》和刘锦华老师的讲解,激发了我的主动联想,读者发挥汉语的自动联想功能,这是理解古诗词美学的有效路径。 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王惠老师:学生写作不单纯是写的活动,而是思写、说写、读写一体化的活动。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表达。诗歌文本解读要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文本并提出问题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情感,充分发挥自己联想。 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徐晓老师:高中学段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以书面表达为主,辅以口头表达的训练。三个学年要分别侧重不同作文能力点的训练,有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诗歌是是作者投入情、输出“我”的载体,我们要与学生一同品味其中的情感流动与张力。 人大附丰台学校李薇老师:刘卫平老师讲解的《作文心理学》让我对写作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解开了我在写作教学方面的一些困惑。刘锦华老师通过大量示例带领我们领略诗歌的音韵美和内在美。有人说:“一个人读书是习惯,一群人读书是信念。”本次读书分享会就是一场通过个人的阅读习惯坚定众人阅读信念的旅程。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宋梓萌老师:《周易·系辞上》说“立象以尽意”,主体特征就是“意”,客体特征就是“象”。意象便由主体某一特征和客体某一特征两个方面猝然遇合的而呈现特殊韵味。这些韵味是读者在阅读时容易体会失度之处。我们应通过适度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动,准确把握文本意脉,以顺利进入文本深层结构。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吴明芳老师:刘卫平老师分享的“说写一体化”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在完成书面作文前先进行“作文口述”,进而带动书面写作,降低部分学生对书面写作的恐惧感。读书会于教学难点处切入,在教师素养提升处着眼,督促我在教中学,在学中思。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杨楠老师:刘卫平老师的分享既揭示了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也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拓宽了我们教学的视野。刘锦华老师通过具体的诗词案例,细致的引入剖析,让许多熟悉的诗篇又有了耳目一新之感。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武佳宁老师:孙教授将我们熟悉的经典诗词摊开来重新推敲审视,其文本细读的功夫值得我们学习。为我们讲解的刘锦华老师,从“古诗的外在音韵美和内在美”出发,为我们打开了走向文学经典的另一条路径。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赵红宝老师:我收获了很多关于作文教学的知识和感想——一定要让学生爱上写作,让他们充满表达的欲望,这样写出的文字才是鲜活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给予他们框架式的指导和有序化的训练,他们才能更好地表达生活。 云岗中学邹霞老师:口头说作文的方法,为学生搭建了提升台阶;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作文课更加快乐高效。古诗的音韵美和内在美的讲解抓住了古典诗歌的规律,让人豁然开朗。 北京大成学校张雁雯老师:感谢赵长河老师提供的平台,让我有机会通过优秀老师的分享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刘老师的分享围绕着孙绍振先生的《月迷津渡》展开,重点在于介绍古诗的外在音韵美和内在美,分享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具有启发性。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扈澜子老师:学海无涯,要向两位老师学习,精进笃行。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每位语文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停止读书,须坚持踔厉成长。 哈尔滨秦凤云老师工作室、新疆兵团徐金凤老师工作室、广东中山刘卫平老师工作室全体老师,参与了第一期专业阅读分享活动! 本期分享活动,是赵长河特级教师工作室2022年专业阅读分享版块系列活动的正式启动。按计划,工作室后续将会有更多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兼擅的优秀教育同行,分享他们的专业阅读心得。 撰稿人:刘卫平、刘锦华、徐晓
文章分类:
研修资讯
|